固态电池新突破!中国科学家成功找到→

内容摘要◎ 科技日报记者 陆成宽记者22日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获悉,利用原位透射电镜技术,来自该所等单位的科研人员,首次在纳米尺度下观察到固态电池内部的短路变化过程,成功找到固态电池短路的原因,并揭示短路变化背后的锂金属析出的具体机制。相关研究成

◎ 科技日报记者 陆成宽

记者22日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获悉,利用原位透射电镜技术,来自该所等单位的科研人员,首次在纳米尺度下观察到固态电池内部的短路变化过程,成功找到固态电池短路的原因,并揭示短路变化背后的锂金属析出的具体机制。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《美国化学会会刊》。

目前,手机和电动汽车都靠锂电池供电,但常用的液态锂电池存在安全隐患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科研人员正在开发一种更安全的全固态电池。这种电池用固态电解质代替了液态的电解液,还能搭配具有更高能量密度的锂金属负极,让电池储能更多。不过,这种新电池也有个棘手的问题:它的固态电解质有时会突然短路,导致电池失效。

在这项研究中,科研人员通过原位电镜观察发现,固态电池短路的原因主要与内部缺陷有关,比如晶界和孔洞。这个过程分为两步:先是软短路,后是硬短路。在软短路阶段,锂金属像树根一样沿着缺陷生长,形成临时的导电通道。这些通道会频繁出现,导致短路电流逐渐增大。此时,固态电解质就像被“训练”了一样,慢慢形成固定的导电通道。随着情况恶化,固态电解质最终彻底丧失绝缘能力,发生不可逆的硬短路。

基于以上发现,科研人员利用具有弹性和绝缘性的聚合物网络,开发了一种新型的无机/有机复合固态电解质,有效抑制了固态电解质内部锂金属的析出和互连,从而有效避免了电池短路问题,大幅提高了电池的稳定性和安全性。

 
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
24小时热闻
今日推荐
浙ICP备19001410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