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月17日,2025搜狐科技年度论坛在北京举行。在下午的现场环节,由清华大学基础科学讲席教授、心理与认知科学系主任、人工智能学院教授刘嘉主持的“问道智能”圆桌论坛上,与会嘉宾深入探究了智能的奥秘。
AI是否具备直觉?人和机器应该如何相处呢?针对这些问题,搜狐创始人、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、物理学博士张朝阳,清华大学讲席教授、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院长、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张亚勤,以及猎豹移动董事长兼CEO、猎户星空董事长傅盛,三位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跨界思辨。
AI是否具备直觉?张朝阳认为人类直觉有不可替代性
通用人工智能什么时候能实现?张亚勤认为涉及信息智能、物理智能和生物智能三大难点,预计整体需要15-20年才能实现。他指出,“这三个智能会并行发展,相辅相成。”
张朝阳好奇问道,“物理或者自然科学的很多公式和理论,如果用人工智能给出一些结果,各种公式都写出来,但人工智能真的理解吗?AI能真正理解波粒二象性吗?”张亚勤回答“不一定真理解”,他认为,AI对结构化知识(如数学公式、编程逻辑)的处理能力远超人类,但对模糊概念(如物理本质)的理解存在局限。
张朝阳强调人类直觉有不可替代性,“人总是心生一计,产生在自洽性之外的东西。”他表示,大模型、AI需要用大量的运算,物理研究很多东西都是一种自洽,能够自我解释。AI能够寻找自恰性,以它的方式理解物理、理解这个世界。
傅盛则持不同观点:“如果我们能够根据一个输入得到一个输出,而且每次都对,就算一种理解。” 他以AlphaGo的智能涌现为例,指出AI在围棋中展现的创造性落子与人类直觉本质相似,均是基于海量数据的概率函数涌现。但他同时强调,AI不会主动探索世界或产生好奇心,没有起心动念,也没有所谓的梦想,仅是人类智能的放大器。
中国在AI等全方位领域追赶差距 张朝阳称晚生30年也会卷入AI
谈及目前中美AI差距,傅盛认为中国在工程化落地与应用创新上具备潜力,算法开源、算力替代方案(如小模型优化)及数据规模构成优势,尤其在Agent(智能体)等贴近场景的领域可能反超。”张亚勤则强调人才厚度是核心竞争力:“现在的年轻人,人工智能出来的速度,包括清华大学算下来整个是美国的5倍左右,人工智能最大的创新发生在过去五年,可能还有未来的五年。”
张朝阳总结,中国人首先聪明也更勤奋,再加上我们的人口多,更激烈的竞争,所以中国真的是在AI或者整个科技全方位领域都在追赶甚至超越,包括芯片领域,以及以后解决算力问题。
当被问及“若晚生30年,作为年轻人会选择什么领域创业时“,张朝阳直言:“如果晚生30年,自己也会卷入到AI里面,包括人形机器人,脑科学。”他指出当下是比特与分子、原子结合,物理世界与生物世界融合的时代,年轻时可追逐新兴风口试错,年长后则倾向于优化成熟商业模式。(转载自三言科技)
苹果与阿里巴巴人工智能合作引发美国警惕
张朝阳谈AI浪潮:如果晚生30年也会卷入AI
魔法原子再获数亿元融资:已启动400台人形机器人生产,加速推动场景落地
为什么苹果和微信在AI上的节奏快不起来?
OpenAI将帮助阿联酋建设超大数据中心
「AI 服务商」阿里巴巴必承其重
0 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