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学家呼吁:监测土壤生物钟以稳固碳汇

内容摘要新快报讯 记者陈慕媛 通讯员周飞报道 在全球聚焦植被变化应对气候变化之时,一个隐匿于地下的关键环节——土壤生物的季节性活动规律(地下物候)正亟待关注。近日,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恢复生态学团队与德国莱比锡大学合作,系统阐明地上植物生长与地下

新快报讯 记者陈慕媛 通讯员周飞报道 在全球聚焦植被变化应对气候变化之时,一个隐匿于地下的关键环节——土壤生物的季节性活动规律(地下物候)正亟待关注。近日,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恢复生态学团队与德国莱比锡大学合作,系统阐明地上植物生长与地下微生物活动之间的“物候同步性”,是维系土壤碳长期封存的核心机制。这一同步性一旦遭气候变化破坏,土壤作为地球重要“碳汇”的缓冲能力将面临严重威胁。

研究揭示,气候变暖,尤其是冬季升温快于夏季的“不对称变暖”,可使土壤微生物的碳利用效率下降高达59%,生长率降低27%,直接削弱其将植物碳转化为稳定土壤有机质的能力。其中,对长期碳封存贡献更大的真菌,其物候响应尤为关键。更严峻的挑战在于物候“错配”。

面对挑战,研究团队提出三项核心倡议。首先,建立全球土壤物候观测网络,整合卫星遥感(监测植被)与地面物联网传感器(如自动碳通量舱、连续二氧化碳监测仪),实现对地下碳过程同步/错配的实时、高分辨率监测。其次,通过模块化开发和数据同化技术,将动态物候过程纳入下一代模型,从根本上提升预测精度。最后,在农业、林业实践中,根据土壤生物的活动高峰,优化有机肥施用、覆盖作物管理和耕作时间,将“生态时机”作为提升固碳效益的关键杠杆。

 
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
今日推荐
浙ICP备19001410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