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次见到隐藏门把手就在想,为什么这种费力不讨好的门把手,反而成了创新设计的潮流?
就像此前的智驾行业一样,当舆论达到鼎沸时,来自国家的监管也该猛然收紧了。
5月8日,工信部官网发布《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》强制性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,正式拉开对隐藏式车门把手的系统性整顿大幕。
在征集意见中,直接点明了隐藏式门把手存在强度不足、控制逻辑潜在安全风险、识别操作难(隐蔽无标志)、断电失效、夹手等风险,也同时要求对隐藏式车门把手的布置、标志、安全功能、结构强度等作出了规定。
四个字,大快人心!
01 反人类 的门把手
当绝大多数人对某个设计困惑时,它大概率是反人类设计 。
不可否认的是,车企之所以使用隐藏式门把手的设计,出发点是好的 为了减少风阻。
这就要从隐藏式门把手的量产上车说起。
最早可以追溯至1954年的奔驰300SL,低矮的车身和流线型的设计,它的最高时速达到263km/h ,直接成了当时极速最高的量产车型。
虽然这个数字在现在看来平平无奇,但在当时绝对是个天文数字,在极致的轻量化流线车身的背后,还有个不起眼的细节,就是第一次用上了隐藏式的门把手来减小风阻。
而在它之后几乎所有创下最高车速纪录的超级跑车们,包括兰博基尼 Countach、科尼塞格 Agera RS等,也都采用了类似的设计。一时间,隐藏式门把手的设计,成了超级跑车的专属,象征着高端与速度。
进入电动化时代,还是特斯拉让这个设计走入了寻常百姓家。
2012年,特斯拉Model S横空出世,只要车主拿着钥匙接近,它就会从隐藏的状态自动弹开,并在锁车后自动收回,放在十几年前多少也是有些科幻的。
当特斯拉在全球卖爆以后,隐藏式门把手顺道也就火了,之后国内众多新造车也流行起来这种设计。
甚至一度成为新势力和传统造车之间的区别设计。
当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,在彼时新能源车普遍存在 续航焦虑 的情形下,减少风阻就意味着续航里程的提升。
只不过,彼时车企和用户们,并不会去深入的考虑这样的设计有多复杂、结构是否可靠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诸多问题开始显露,比如上车时的尴尬、雨雪过后的暴力砸门,甚至时常夹到手等等。
其中最坏情况,就是为了美观而牺牲安全。
02 不是取缔,安全优先
公开数据显示,在2024年新能源汽车事故中,12%的救援延误与门把手设计缺陷相关,较2020年上升8个百分点。
最知名的事故,大概就是此前著名明星林志颖父子遭遇车祸,随后车辆自燃,但随后赶来救援的人发现无法从外部无法打开车门,还是因为副驾驶的孩子仍处于清醒状态从车内开的门。
在近年多起新能源汽车交通事故中, 车门能否及时打开 成为不少网友讨论的焦点。
也不怪会产生这样的舆论,看似 炫酷 的隐藏式车门把手对电力系统高度依赖,在碰撞、起火等事故中,若电路中断,把手可能无法弹出,导致车内人员被困。
还有数据显示,隐藏式车门把手的破拆时间是传统车门的2.75倍,这意味着发生意外时,救援会更困难,等待救援的时间越久,生还几率就越低。
就像工信部征集意见书中说的那样, 随着汽车电动化、智能化的快速发展,隐藏式车门在市场应用过程中暴露出以下问题:强度不足、控制逻辑潜在安全风险、识别操作难(隐蔽无标志)、断电失效、夹手等,潜在逃生、救援风险。
事实上,全球范围内此前没有针对新型门把手的强制标准,在国内传统机械门把手有QC/T 988-2014 标准,规定了高低温、振动、冲击等50多项测试,而电动隐藏式门把手只能靠车企自觉了。
这次征集意见的出台,也算是填补了智能化门把手在安全方面的技术空白。
比如首次明确了,M1 类、N1 类汽车及多用途货车的隐藏式门把手必须满足四大核心要求:机械应急装置强制配备、荧光标识尺寸不小于 3cm x 5cm、-40℃至 85℃全气候可靠性测试、防夹力 150N 且 0.5 秒内反向响应。
从救援逃生角度来看,强化汽车车门外把手在碰撞以及车辆起火等事故场景的安全逻辑,增加机械或者断电保护等安全冗余设计要求,无论电动式还是隐藏式门把手,必须配备独立于电路系统的机械解锁机构,确保碰撞、断电后 30 秒内可通过物理方式开启,且需要独立的供电模块。
另外,保证翻滚、坠落事故中,能够防止门把手的误作用,从而降低乘员跌落风险,规范隐藏式车门内把手、应急式车门内把手易于识别的安全标志,保证标志可见性,从而降低乘员紧急情况下的逃生难度。保证车门把手的结构强度,防止事故发生后门锁操纵机构功能丧失。
总结下来就是,未来门把手不能再只图花哨,安全、实用必须摆第一。
03 汽车不需要 无聊创新
其实在这次征集意见出台之前,就已经有不少车企和汽车大佬审视过隐藏式门把手的问题,而且有意避开隐藏式门把手的设计。
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,就多次公开表达对隐藏式车门把手的不满。他认为这类设计 弊大于利 ,不仅重量大、噪音大,还过度依赖电力,一旦碰撞或者断电,车门就可能打不开,严重影响逃生。
他还直言: 为了那点几乎可以忽略的风阻优化,牺牲安全,本末倒置。 所以长城现在的做法是,能不用隐藏式就尽量不用。
另外,此前何小鹏在参加两会接受采访时也表示,目前小鹏汽车正在研发 极端情况下更好开 的门把手,重点解决低温冰冻和电路故障等场景的可靠性问题,言下之意,是目前的隐藏式门把手存在不足。
当然,也有车企选择不跟风,比如卖得火热的小米SU7使用半隐藏式的门把手,既美观又保留了传统门把手的机械设计。
还有刚刚上市的问界M8,兼容电容、触控和机械拉手三种开启方式,轻按门把手上的按钮,自动开门,把手伸进门把手内侧感应区,车门会自动弹开;直接把门把手往上拉,能实现机械方式开门,基本上覆盖了所有场景。
这样的设计对于目前车企们的研发实力来说,似乎并不是一件难事儿,用户想怎么开就怎么开,把开门的方式交给用户,既美观又保障了安全。
不久前,同样是工信部的一纸通告,为铺天盖地营销的智驾领域,踩下了 刹车 ,再到如今的隐藏式门把手,这次整顿不是消灭隐藏式设计,而是给创新划红线。
从辅助驾驶到车门把手的整顿,其意义在于,当汽车行业向智能化、电动化转型时,任何技术创新都须以不降低安全基准为前提。
汽车从来都不需要 无聊的创新 ,这次新规的出台也不是终点,而是起点。